4.4 有机试剂及其转化物
20世纪80年代,随着色谱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化学药品的杂质研究逐渐替代以前只对药品纯度进行控制的理念。BP(1998)在药典中提出了有关物质和残留溶剂的检查通则及杂质研究指导原则。 进入21世纪,随着对杂质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分析水平的逐步提高,依靠色谱(HPLC、GC、TLC)、光谱(UV、IR)及联用技术(HPLC-MS、GC-MS)等药品杂质谱控制的理念逐渐形成,2010版中国药典开始尝试对收载的部分化学药品用杂质谱的理念来控制杂质。
起始物料、中间体及最终成品如果因为储存方式不当,都会产生降解杂质。我们可以根据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设计不同的强降解试验,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降解杂质的信息。
原料药杂质的来源及分类
磷酸奥司他韦的第一步反应为以商业化原材料环氧化合物作为起始物料:
磷酸奥司他韦,化学名为(3R,4R,5S)-4-乙酰氨基-5-氨基-3-(1-丙氧乙酯)-1-环己烯-1羧酸乙酯磷酸盐,最早是由吉利德开发,2007年,该药物在欧盟批准。用于治疗一岁及以上儿童的季节性和大流行性流感。2009年4月,FDA颁布了奥司他韦的紧急使用授权(EUA),用于治疗和预防甲型H1N1流感。2017年,Chugai公司的3%干糖浆Tamiflu在日本获得批准,用于治疗和预防新生儿和婴儿感染A型或B型流感病毒。
再以三乙胺作为缚酸剂,A与甲磺酰氯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得到化合物B;
在苯磺酸活化下,化合物B与二烯丙基胺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得到化合物C;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着重对有关物质进行解读,篇幅有限,关于其他如基因毒性杂质、元素杂质、残留溶剂等不作讨论,具体可参照相应指导原则。
3, ICH Q3C:残留溶剂研究指导原则
以磷酸奥司他韦第三、四步反应为例,化合物B经苯磺酸催化,加热条件下,与二烯丙基胺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得到化合物C;以无水乙酸钠钠作为缚酸剂,化合物C与乙酸酐进行乙酰化反应得到化合物D。起始物料与化合物B有相似的结构,在第三步反应过程中,环氧闭环会打开,与二烯丙基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产生新的工艺杂质a,反应如下:
磷酸奥司他韦合成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有机溶剂或试剂,第一步反应中,在甲苯溶液中,氯化镁催化下,叔丁胺与起始物料中环氧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第二步反应中,三乙胺作为缚酸剂,化合物A与甲磺酰氯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第三步反应中,在苯磺酸活化下,化合物B与二烯丙基胺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第四部反应,无水乙酸钠钠作为缚酸剂,化合物C与乙酸酐进行乙酰化反应得到化合物D等等,上述反应中的有机试剂如叔丁胺、甲基磺酰氯(容易水解,产生基因毒杂质,此文不作赘述)、乙酸酐、1,3-二甲基巴比妥酸等都不仅仅作为溶剂,都参与了反应。应该严格跟踪这些有机试剂及其转化产物的去向并进行研究分析,多批次积累数据,制订合理的内控标准。
4, ICH Q3D:元素杂质研究指导原则
对于中间体和副产物等杂质,应充分体现过程控制的理念。
一般情况下,按照理化性质将杂质分类为: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及残留溶剂;按照来源,我们可以将杂质分为:工艺杂质(合成过程中未反应完全的反应物及试剂、中间体、副产物等)、降解产物及从反应物或试剂中引入的各类杂质等;从药物毒性出发,又可以将杂质分为基因毒性杂质和普通杂质。
杂质是关乎药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属性,它贯穿于整个药品的研发过程。因此规范的进行杂质研究,并将其控制在安全、合理的限度范围之内,直接关系到上市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
USP43 收载了磷酸奥司他韦两个杂质,其中杂质A化学名为(3S,4R,5S)-4-乙酰氨基-5-氨基-2-叠氮基-3-(戊-3-基氧基)环己烷甲酸乙酯,就是由磷酸奥司他韦原料药在用乙醇精制过程中水解所产生的降解杂质。将磷酸奥司他韦原料药在 100℃ 下进行水解反应,发现原料药大量水解,产生杂质A。
4.2 中间体及副产物
基于“以源为始”的杂质研究理念,该起始物料环氧化合物为外购,应严格进行供应商筛选及审计。获得供应商起始物料的生产工艺,结合自身工艺特点,分析起始物料的关键质量属性,特别是起始物料及其杂质在后续工艺中,是否去除或者转化,从而针对性的建立起始物料的内控质量标准。
在甲苯溶液中,氯化镁催化下,叔丁胺与环氧化合物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得到化合物A;
在三氟乙酸条件下,化合物E脱去胺基上面的叔丁基得到化合物F;
文章来源:《色谱》 网址: http://www.spzzs.cn/zonghexinwen/2022/0701/722.html
上一篇:蛋白质圆二色谱分析
下一篇:工大高科中标长城一矿辅助运输调度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