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海洋出水文物修复:高科技手段察“盐”观“色”(2)

来源:色谱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05 11: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红外光谱仪可以分析鉴别材料的分子结构,我们常用它协助鉴别有机质文物材质。”王阳介绍,比如纸张、纺织品、皮革、文物的有机染料等,就可以通

“红外光谱仪可以分析鉴别材料的分子结构,我们常用它协助鉴别有机质文物材质。”王阳介绍,比如纸张、纺织品、皮革、文物的有机染料等,就可以通过红外光谱鉴别文物材料。此外,有些以前修复过的文物,曾使用的胶粘剂老化之后需要去除,可以使用红外光谱分析以确定胶的主要成分,然后再考虑用针对性的方法去除。

而拉曼光谱仪也能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文物材料的分子结构,通常作为红外光谱的互补手段,拉曼光谱多用于无机质文物材料,比如一些矿物颜料、青铜、铁器、陶瓷等文物材料。王阳说,“红外和拉曼”对于文物制作工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文物制作材料的分析,可以推断古代的制作工艺,对文物价值进行新的认知。“哪些颜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是何时传入的,通过仪器分析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数据和判断的依据。”

“古人有古人的智慧,他们在制作器物时,有些物质开始或许并非有意添加,可能只是一些矿物本身的夹杂物,后面才逐渐发现这些夹杂物的作用,然后就有意识地添加进去,使制作工艺得到改进和发展。”王阳说。

微观探索:扫描电镜可放大到52万倍达纳米级别

“在肉眼看起来光滑对称的蝴蝶翅膀,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镜头下,也会呈现出不规则的一面。” 文物保护科技中心馆员刘晓清介绍,扫描电镜成像可以放大到52万倍,达到纳米级别,能够对器物有着更加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她举例,有些器物经过海水的侵蚀,肉眼看不出来,但通过扫描电镜放大,就可以一清二楚地呈现。

此外,如南澳I号出水文物上的凝结物,附着的海洋生物大多是藤壶、珊瑚虫一类,主要就是含钙类物质,通过元素分析就可以基本确定这些钙类是属于瓷器上的凝结物。海水盐分里的氯元素对于陶瓷的釉层破坏是很大的,有时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适合溶液浸泡出盐分,所以离子色谱仪会受到一定的局限,这时使用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很微观的结晶盐,结合能谱的氯元素判定是否仍存在对文物有破坏性的盐分。

“如在南海I号的海泥里,肉眼并不能观察很细微的毛发。”刘晓清说,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能看到有和动物蛋白一样直径和结构的有机毛发,这在判定未知物的时候起到很大的帮助。

刘晓清也表示,某一种仪器也只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作用,文物保护还需要多种仪器相互配合。“如扫描电镜能谱只能确定是什么元素,至于物质的结构,就需要借助红外吸收光谱、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

技艺更替:要科学地进行批判和继承

“由于广州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在传世文物方面,这里有非常丰富的外销艺术品,这也是我们的特色。”张欢说,这些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风格具有中外结合的特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更好地对文物进行修复。

他还介绍,广东高温、高湿的气候对文物是不利的。研究这种环境跟文物的关系,怎么来预防性地保护文物,也是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所关注的。

张欢认为,仅凭借经验和感觉进行修复,看起来似乎修好了,但这还不够,还要看修复方法有没有副作用,“也就是说,文物修复不仅要有效,还得安全。”

他告诉记者,文物修复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对传统工艺进行批判和继承。优秀的、可靠的传统工艺应该继承,但是如果一些工艺对文物保存有明确的不利影响,就要考虑改进和发展,寻求更加妥善的替代方法。比如中国书画装裱技艺,是优秀的传统技艺,在书画的保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以往的有些做法也存在问题,比如使用的胶矾水,其中的明矾本身对纸张长期保存就是一个不利因素,所以不能为了装裱好看或者简单地要保留传统工艺就把它加进去。”

张欢表示:“就像医生治病,要对病人的病情有全面了解和准确的诊断,对治疗方案有可靠的评估,不管是手术还是用药,既要确保有效,更要确保安全。我们文物医生的‘病人'就是文物。正如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件文物也都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我们必须谨慎对待。”

【来源:广州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色谱》 网址: http://www.spzzs.cn/zonghexinwen/2022/0505/714.html

上一篇:每月仅需4片,石墨烯口罩引发行业技术变革,但
下一篇:液相色谱仪成为解决生化分析问题有前途的方法